咱每天抬头都能看到太阳,它给地球带来光和热,是我们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存在。不过,太阳身上可藏着不少神秘的事儿,其中一个让人挠头的问题就是:为啥它的外层大气,也就是日冕,温度高得离谱呢?今天咱就来唠唠这个有趣的话题。

大家都知道,太阳就像一个超级大火球,它的能量来自核心区的核聚变反应。从核心往外,依次是辐射层、对流层、光球层、色球层、过渡区,最外面的就是日冕了。按常理来说,离热源越近,温度应该越高,对吧?可太阳偏偏不按套路出牌。光球层表面的温度大概是 5500℃,但到了日冕,温度竟然能飙升到百万摄氏度,这差距简直大得惊人!这就是天文学里著名的 “日冕加热问题”。

人类第一次瞧见日冕,还是在日全食的时候。月亮把太阳内层大气的光给挡住了,相对暗一些的日冕,就在黑暗的天空背景下露了脸。不过,那时候人们还不确定这冕状物到底是属于太阳,还是月球呢。直到 18 世纪,科学家们才确定,这是太阳的外层大气。后来,通过研究日冕的谱线,科学家们有了更神奇的发现 —— 在上面找到了氦元素的谱线。要知道,当时地球上还没发现氦元素呢,所以大家都觉得这是太阳特有的元素,还专门给它取了个名字叫 “helium”,“helio - ” 这个前缀就是表示太阳的意思。氦元素也是唯一一个先在太阳上被发现,然后才在地球上找到的元素,是不是很有意思?

1930 年,科学家发明了日冕仪,这可帮了大忙。有了它,只要天气晴朗,就能观测日冕,研究的进度一下子就加快了。科学家们通过分析太阳谱线,又找到了铁十和铁十四的谱线,这说明铁原子被电离了很多次。能让铁达到这么高的电离能级,那温度得有多高啊,这也进一步证实了日冕温度比光球层高得多。

说了这么多,那日冕到底为啥这么热呢?科学家们提出了好几种理论,但目前还没有一个能完美解释清楚。下面咱就来看看其中比较典型的三种。

第一种是波加热理论。太阳大气和地球大气可不一样,它是由等离子体组成的,除了声波,还有磁声波和阿尔芬波这些。科学家们猜想,这些波可能会带着能量跑到日冕,然后把能量转化成热能,让日冕一直保持高温。不过,这个理论也遇到了麻烦。就拿磁声波来说吧,色球层压力特别低,波到了这儿很容易就被反射回光球层,根本没法把能量送到更高的日冕层。阿尔芬波呢,虽然能带着能量到日冕,可在日冕里,它转化能量的效率又不高。虽说后来探测器探测到了到达日冕的波,但携带的能量远远不够维持日冕的高温,所以波加热理论还需要进一步完善。

第二种理论是纳耀斑。太阳磁场的作用下,日冕区域会产生电流,发生 “磁重联” 的时候,电流片坍缩,就会释放出大量能量,形成耀斑。再加上太阳表面有米粒组织,日冕磁场会和它形成对应的小单元。这些小磁场元会产生一系列小型爆发,也就是纳耀斑。有科学家认为,这些纳耀斑提供的能量,足够给日冕加热了。但实际观测发现,日冕里的纳耀斑数量不够多,没办法达到加热日冕所需的能量,所以这个理论也有点站不住脚。

第三种是针状物理论,这个相对好理解一些。针状物看起来就像地球发动机同时喷射的场景,它占太阳表面面积的 1% 左右,会向上喷射高温高密度的物质,高度能达到 10000 千米,寿命大概 10 分钟。几乎任何时候,太阳表面都有几百万个针状物同时存在。它给日冕加热,就好比往冷水里倒热水,冷水温度自然就升高了。2019 年,北京大学的两位教授通过观测,发现了针状物形成的一种机制,还看到了针状物增强区域对日冕物质明显的加热迹象。这一发现让我们离解开日冕加热之谜又近了一步,不过针状物在传输过程中的加热机制,目前还不太清楚,还得接着研究。

其实啊,探索日冕加热问题,就像是一场刺激的解谜游戏。科学家们通过各种观测手段,一点一点收集线索,提出一个又一个理论。虽然到现在还没有找到最终答案,但每一次新的发现,都让我们对太阳这个神秘的大火球多了一分了解。说不定哪天,科学家们就能把这个谜团彻底解开,到时候我们对宇宙的认识,又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。

宇宙这么大,充满了无数的奥秘,太阳的日冕加热问题只是其中一个小小的谜题。每次想到这里,我都觉得特别兴奋,也特别期待科学家们能带来更多关于宇宙的惊喜发现。希望大家也能和我一样,对宇宙充满好奇,关注这些有趣的科学研究。要是觉得这篇文章有意思,别忘了给我点个赞,关注我,后续还有更多好玩的科学知识分享给大家,愿你的生活也能像探索宇宙奥秘一样,充满惊喜,财源广进哟!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